Jacky Gu

异想天开的“通证经济”很难落地

18 Oct 2018 Share to

币改也好,通证模型设计也罢,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持币人对价格不断上涨的期待,与建立生态时需要不断降低成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最近FCoin推进的币改很热门,传统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币安与FCoin的互怼也挺热闹,FCoin为了维护其价格稳定,做出的努力也非常的努力。

趁在机场候机的机会,在朋友圈发了几条感想,没想到现在是国内深更半夜,居然也有很多人互动。就把个人对这些个问题的看法整理下,写篇文章。

首先,笔者认为:币改也好,通证模型设计也罢,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持币人对价格不断上涨的期待,与建立生态时需要不断降低成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是当前区块链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其症结不在技术,而在于目前对于通证模型设计的普遍认知。

典型的例子就是EOS,因为内存价格暴涨,导致很多开发者和用户退出EOS开发,或者粉转黑。

从前一个世纪的火车铁路航运,到上世纪初的汽车业,上世纪后20年的计算机业,再到本世纪初的互联网,行业生态从来就是伴随着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而建立起来的。

生态建立起后,参与的人多了,给社会提供的价值大了,自然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让投资人获利。

当然,每一次的工业与技术革新,都曾经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巨大泡沫,但这些泡沫并没有提高使用者的成本,反而让用户降低了成本和参与门槛,更多的人使用上了新的技术与产品。如:T型轿车、苹果电脑II、Intel芯片等等,可以说“降低成本”是这些产品的最重要的杀手锏。与此相违背者,都没有好的结果,即使如乔布斯,80年代不计成本的推出高价Lisa电脑后,因为失去了市场,被迫下台。

唯独这次所谓的区块链“革命”,与历史规律相背离。币价的泡沫让用户成本极大的提升,逼得很多开发者以及与生态建设休戚相关的合作公司都避而远之。

如果说,这就是所谓的改变生产关系,并以此设计通证模型的话,那我认为可以一边凉快去了。

面前的通证模型只有两条路可以走通:

一、按比特币挖矿模式。

挖矿模式就是让用户参与共建,以代币作为奖励。只要奖励大于参与者的付出成本,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全挖矿,即100%的代币事先预埋在链上,慢慢挖出。

现在很流行挖一部分,卖一部分用来融资的混合模式,其本质就是以前非常令人厌恶的“预挖矿”,对于项目方来说,“预挖”这种方式看似有利,其实很容易自杀。

如果要挖矿,就别搞卖币融资,如果两个都要搞,就得好好计算下挖矿的成本是否等于卖币的价格,否则,就会出现套利机会。那些几乎零成本挖矿的项目,如果对挖矿数量不加以控制,任何买币的人就都是被割的韭菜。如果设计的挖矿数量太少,则成了摆设,“挖矿”成了忽悠小白入场的营销手段,用蝇头小利诱惑参与者花钱买币。目前这类项目很多很多,但能维持多久呢?

所以,我在讲分布式商业设计时,方案很简单:能采用全挖矿模式的最好。这是建立生态的最佳方式,但缺点也有,就是创始团队会很苦逼,和互联网创业者一样的苦逼。比如中本聪,挖了最初的几百个比特币后,跑路了。

二、按证券融资模式

那些名为应用代币,实为证券类代币的项目,为了能合规上市,要想方设法设计出一套两全其美的模式,这非常难。

这些所谓的通证设计方案,最终都无法解决前面提到的主要矛盾。

传统的证券融资模式很简单,融了钱做事,事成了之后推动代币价格上涨。

但目前绝大多数通证模型设计时,把所有权和使用权结合了,并美其名曰“新的生产关系”。这种模式就像拿着阿里的股票到淘宝上网购一样,逻辑通吗?如果这样,你是希望阿里股票涨好呢还是跌好呢?

因此,将代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有权享受生态的提升带来的代币价格上涨,使用权享受技术的提升带来的更实惠、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也就是说,让代币成为证券融资模式。

在刚刚结束的旧金山Distribute2018会上,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提出了这种方案,即把凡涉及融资的代币都作为证券的一种特殊形式,加以监管。摒弃应用型代币的提法。由于代币的特殊属性,比如流动性高,不可篡改等等,将比证券市场更具有推动创新发展的力量。

现在还有一种通证设计思路是:总份额中的部分拿来做生态奖励,通过回收销毁等机制产生供不应求,推动价格上涨。

这不是笑话吗?eth的上涨下跌是因为gas的消耗吗?炒币的有几个知道gas机制?

用这种方法设计的通证模型注定会失败,因为市场的作用远远大于供求规律。

价格的涨跌靠什么呢?靠的是项目的真实的信息披露。好就涨,差就跌。

因此,Fcoin在推进币改时,首要任务是如何确保项目信息透明度。

最后,急匆匆打个软广,【柚子杯】黑客马拉松巡回赛第二场杭州站,将于6月28-29日在杭州梦想小镇举行。第一站上海站比赛的赛事报道请百度:柚子杯黑客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