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y Gu

论稳定币的品牌、价值与实现

25 Oct 2019 Share to

https://www.ccvalue.cn/article/199729.html

今天和朋友们讨论数字稳定币,得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分类维度,朋友建议写篇文章来梳理下,正好很久没写区块链方面的文章了,趁此机会把笔者最近的一些想法以及工作跟读者们沟通一下。

最近半年,区块链圈子的持续性热点应该就数数字稳定币了。从脸书启动Libra到中国央行计划发行DC/EP数字货币,再到数字货币应用与研究在深圳启动,围绕着稳定币话题,各国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国会议员们各抒己见,做了充分且有益的探索。所以最近的半年里,谈区块链必谈数字货币,谈数字货币必谈稳定币。

一、稳定币分类

今天的讨论本源于以下两个问题:

1、一个品牌(或者说相同符号)的稳定币应该在一条链上还是应该在多条链上实现?
2、有相同锚定机制的稳定币应该是单品牌还是多品牌?

说实话,这两个问题真的有点另类,因为很多人似乎早已经把在一条链上,发行一个强势单品牌稳定币当成了天经地义,比如DAI在以太坊上,Libra在他自己链上。但是,这天经地义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稳定币即可以建立在一条链上,也可以在多条链上实现,稳定币即能是单品牌,也能是多品牌。

如果用四象限来做分类的话可以分为:

  • 1、一象限:多链多品牌稳定币

  • 2、二象限:单链多品牌稳定币

  • 3、三象限:单链单品牌稳定币

  • 4、四象限:多链单品牌稳定币

二、品牌

很多人会奇怪,货币怎么会有“单品牌”、“多品牌”呢?

所以在继续下面的讨论之前,我们先来对单品牌货币和多品牌货币的概念做个简单的定义性解释。

商品是有品牌的,其作用在于区分不同的商品提供者,这并不奇怪。而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也应该是具有品牌的。只是这里用“品牌”两字可能有些别扭,权且这样吧!

货币的品牌概念在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做了清晰的定义。多品牌货币是指各私人机构(如银行)发行具有各自不同的符号(Symbol)的货币。如同样是锚定美元,某家私人银行可能发行符号为CTIUSD的美元货币,另一家巨无霸企业可能发行符号为AMZUSD的货币。符号这个概念在区块链行业并不陌生,每一个ERC20代币都有一个Symbol属性,即符号。

确定各不同品牌符号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有两种不同的方案选择。

方案一:官方确定固定比价。

在货币银行学里有个“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其经典解释是: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相同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上面定义中,必须要注意到“法定比价相同”这个关键词,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基本前提。很多人说这个规律时,往往忽略了这个基本前提。

方案二:市场决定浮动比价。

与“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条件相反,当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如国际外汇市场)中,各种货币之间,没有固定比价,而是自由交换并定价,就会导致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成为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成为软通货,即“劣币”,被市场淘汰,退出流通。在贸易和日常使用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良币”,而不愿意要“劣币”,从而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此可谓“格雷欣现象”的反例,也可称为 “反格雷欣现象”。

数字稳定币世界,一定要避免出现预设固定比价的多品牌稳定币。比如不同资产主体共同发行一个稳定币,共同使用一个品牌,这种稳定币内部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那些刚性兑付能力强的货币逐步退出流通舞台,成为收藏品或储备,而市场上充斥着不良资产发行的“劣币”。

三、载体

除了品牌外,另外一个维度是稳定币在一条链上发行还是在不同链上发行。

链是所有区块链应用的载体,也是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的载体,就像国家是法币的发行和流通载体一样。

区块链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主链。一般情况下,一条主链上会有一个主链币,由此也应该有一个强势的数字稳定币,比如Omni上的USDT,以太坊上的DAI一样。

但由于各条链之间有价值互换的需求,所以就会发生即使是单品牌数字稳定币,也可能在不同链上发行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USDT,到目前为止,在Omni,以太坊和波场(TRON)链上都有USDT,他们通过交易所进行等价交换。

四、比较

现在,我将以上四种类型的稳定币列在表格里做对比:

尽管目前尚未有多品牌的数字稳定币出现,但很多企业、组织等机构都会发行积分,这种在机构内部使用的积分如果通过区块链技术,让积分的发行量变得透明、可预期,将大幅度提高积分的可信程度,积分进而有可能会具备区域性货币功能。

但笔者认为,积分的本质是债,是组织机构对未来的一种应付义务。比之于积分,更可能成为机构型稳定币价值支撑的是资产。当机构的资产价值足够公允,通过通证化(Tokenization)变为数字资产,进而将数字资产在链上抵押方式,发行机构内部流通的稳定币。

这种稳定币与积分最大的区别在于,因为锚定机构自身的资产,可在资产和稳定币之间,架起一座互相转换的桥梁。区块链技术将这种转换变得无摩擦,低成本,高效率,并且颗粒化。

我们提出:用技术驱动资产价值再造。机构型稳定币将是实现组织机构的资产价值再造的探索,这个探索在资产存量市场会更具实用价值。

五、需要怎样的数字稳定币方案?

1、发行与流通机制透明,流通数量公开、可预期。

很多人喜欢把金融市场的某些行为比喻成割韭菜,其实割韭菜的手段无非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资本不对称性玩的“明白鱼吃糊涂鱼”的游戏。

信息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发行与流通机制不透明,通过超发来割韭菜。在数字货币市场交易所可以背着项目方增发用来交易的数字资产,来割项目方的韭菜;项目方通过控制绝大多数的筹码,来割普通投资人的韭菜。

镰刀们的唯一杀器就是控制流通筹码。

我们再来看看比特币,比特币的发行来源于挖矿,发行方式写在算法和代码里面,公开且没有任何人可以随意更改。发行与流通量的可控与可预期是比特币的共识基础。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所需要的稳定币也必须是全透明、程序化、可预期的发行机制,同时所有交易在链上公开。这种稳定币才能够带来持久的、长远的、稳定的信心与共识。

2、价值背书可信。

稳定币的信用来源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中心化的信用,包括来自于政府主权信用债、法币、企业的商业信用、银行的信用等等。另一种是去中心化的信用,准确的讲,叫免信任(Trustless)。区块链正是一种实现无需信任的技术,它通过分布式网络技术以及加密学算法实现账本数据的不可篡改,从而建立起一种基于技术的信用系统。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稳定币价值背书,并不局限于中心化的信用或者去中心化的信用。只要信用足够强,无论哪一种都可以。

3、标价相对稳定。

货币的基本功能是交换媒介,价值存储以及记账。无论哪一项,都需要它的标价相对稳定。那些不稳定标价的只能是资产属性,而不能是货币属性。比特币,以太币等我们习惯称之为数字货币的东西其实都是数字资产,而不属于数字货币。

稳定可以有多种基础资产的选择,比如锚定一个或多个法币,或者锚定一项或多项稀缺的贵金属,或者锚定某些重要的生产资料。本人所提倡的机构性稳定币则是一种锚定企业、组织等机构的资产的稳定币。

稳定永远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稳定,所谓标价的稳定也意味着标价的不稳定。当基础资产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或供需失衡的时候,稳定币需要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而这种调节机制也必须可信。在区块链实践中,MakeDAO项目的MKR持有人就是社区化决策与调控DAI的好案例。

4、公开自由竞争,而非垄断与政权庇护下的货币。

上文我们提到了,在公开自由的竞争性货币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会转变为良币驱逐劣币。所以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公开自由竞争的环境,来为数字稳定币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这也是笔者为什么提出建立竞争性机构型稳定币的原因之一。

在一个已规定了汇率价格的市场中,只会发生以劣质资产为基础的稳定币淘汰以优质资产为基础的稳定,当前者大行其道的时候,也预示着该“稳定币”也走上了不稳定,甚至价值归零的道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种劣质货币在归零道路上被力挽狂澜涅槃重生的先例,因为劣币当初疯狂的贪婪已经注定了它无法挽救的败局,而这一切都源于当初的设计。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人性中“恶”的表现,只要给人性的“恶”创造了条件,就无法防止它的膨胀与毁灭的力量。

但是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竞争市场中,这种规律则可以被逆转。在自由市场中,劣币的恶劣行径是不可能延续很长时间的,他很快会被发现并被扼杀在摇篮里。这就是“反格雷欣”现象。

六、机构型数字稳定币构想

笔者在前面曾多次提到了“机构型稳定币”,那么为什么机构需要自己的稳定币呢?

我们梳理了以下几种需求:

1、降低金融摩擦,减少与法币的摩擦,提高机构内资金运作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本收益率。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应收应付账款,这些应收应付账款的差额部分会成为企业实际利润的主要来源,那么这些应收应付账款是否都由现钞进行结算呢?当然不是。这些都是通过记账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既然是记账,那肯定会出现对账,对账的效率高低,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报表。

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型的记账工具,能够完全避免在对账过程中的差错,实现7X24小时的交易即对账。

如果在区块链记账过程中再加入代币(TOKEN)这个东西,则能够在实时对账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交易即清算,交易即结算。

而当这个代币成为该组织机构内各关联企业间,甚至个人间结算工具的时候,这个代币就具有了类货币的功能。

如果再对这个代币的发行以及流通量进行一定的管理,并且让这个代币被重复使用的话,这个代币就成为了一种由相关企业联合发行并互相信任,共同接受并使用的准货币。

至此,机构内部企业除了一部分不得已与法币发生交易摩擦部分需要与银行系统发生关系外,大多数业务往来中并不需要。而数字化的Token,能轻松实现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三合一,从而大幅度提高业务效率与资金使用效率。

2、降低商业摩擦,将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步,降低管理与运营成本。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确保业务、信息、资金等同步,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管理成本。传统的货币很难把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甚至物流绑定,但数字货币利用智能合约实现了这个功能。

智能合约是这么一个东西:他把业务逻辑、资金流向以及触发条件等事先写在一段代码中,当触发条件满足时,即刻完成资金的划转。

尽管目前的智能合约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实际业务中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但他至少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更重要的是,区块链让这种合约所约定的交易条件一旦创立,很难被改动。从而大大提升了交易双方/多方的信任度,降低商业摩擦。

3、降低资产证券化成本。

因为区块链的技术,让资产证券化行业产生了一种新的尝试,即:资产通证化(ABT,Asset Backed Tokenization)。

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与资产通证化(Tokenization)的区别在于:后者能够把资产更碎片化的分割,能够把确权变得更容易,能够把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能够大幅度降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成本,能够提升交易过程中的可信性。

资产证券化是很多拥有资产的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个融资方式的门槛较高,只有极少数有条件的企业能够成功实施。资产通证化能够把资产证券化的门槛大幅度的降低,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把通证化以及证券化过程当中数据可信度的提升。

未来,大量的企业、组织等机构基于各自的资产发行数字资产,并把这些数字资产通过链上抵押等方式产生稳定币,再把这种稳定币投入到他们的生态经营当中去,实现机构“自融资”。

4、建立金融品牌形象。

大多数企业拥有两种品牌,一种是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产品品牌,另一种是与企业相关的企业品牌。未来,一定会诞生一种“金融品牌”,这种金融品牌并不是现在人们所想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品牌,而是因为机构进行资产通证化甚至抵押发行稳定币后,数字资产和稳定币信用给他带来的一种品牌效应。

这种带有金融属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给企业带来的红利要远远大于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5、与用户分享资本性收益。

在资产通证化时代,客户、用户、投资人等角色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用户在为企业和生态贡献利润的同时,也同时会享受到企业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这种收益之前可以通过投资股票的方式获得,但如果通过通证化的方式能够让共享企业收益变得非常简单。

以上5点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研究过程当中发现的企业发行机构性稳定币的动机,而且是刚需。当然,这条道路还非常的曲折和漫长,需要有很多合规性方面的工作要做。

但我们认为机构型稳定币是一个要比发行主权型稳定币,如Libra,更切合实际的,更有应用价值的,更能给实体企业带来好处的一个东西。

再进一步,这种方式也许也适合于在国际上某些经济合作区域内的结算工具。比如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逐年上升,但是人民币的出海始终面临着重重阻挠。如果我们把国家也当成一个特殊机构的话,各机构可以在确定一组大家都共识的资产基础上,发行各自品牌的数字稳定币。这样既解决了结算的问题,又解决了各国货币主权独立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种稳定币,发行与流通是透明的,让那些靠随意增发搜刮老百姓民脂民膏的政府无处遁形。